太阳成集团tyc122cc简介
太阳成集团tyc122cc由原计算机科学技术系、电子学系、微电子学系和智能科学系合并而成。
太阳成集团tyc122cc是太阳成集团最大的学院,团队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员工34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91人,副教授116人。拥有3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心)和2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太阳成集团tyc122cc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和信息与通信工程3个一级学科,包含了9个二级学科。学院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微电子学和智能科学与技术4个本科生专业,实行按学院统一招生。
学科专业
教学科研基地
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l 全系概貌
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创立于1987年,现有教职员工78人:教授23人,副教授39人,讲师16人。其中院士1人,长江学者2人,ACM Fellow 1人, IEEE Fellow 2人,百人计划研究员4人。现有在校生约960名。
l 科学研究前瞻先进
软件研究所 http://www.sei.pku.edu,cn
从事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包括软件工程、操作系统与中间件,信息安全、人机交互与多媒体、计算机科学理论等。科研成果“基于Internet,以构件库为核心的软件开发平台”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构件化应用服务器核心技术与应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系统研究所 http://net.pku.edu.cn
从事搜索引擎与信息挖掘,数据库与信息系统,数字图书馆,网络计算技术,对等计算,分布式视频发布与点播,移动计算与无线自主网络以及网络与空间信息系统等研究。
计算语言学研究所 http://icl.pku.edu.cn
从事计算语言学理论、语言信息处理基础资源及其应用技术研究。
计算机体系结构研究所 http://mprc.pku.edu.cn
即微处理器研究开发中心,在现代微处理器结构、优化编译、操作系统、计算机模拟和性能评测、软硬件协同设计、系统芯片(System-on-a-Clip)设计等方向开展研究。
数字媒体研究所 http://www.idm.pku.edu.cn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数字音视频编解码,媒体内容保护与数字版权管理,媒体理解与多媒体检索,多媒体通信,三维数字电视,数字家庭SoC,数字媒体处理平台。
电子学系
l 全系概貌
电子学习创立于1958年。现有教职员工112人:教授29人,副教授44人,讲师39人。其中长江学者3人,杰青3人,IEEE Fellow 2人,973首席科学家2人,863专家组成员2人,跨世纪人才3人,千人计划1人,百人计划4人,双聘院士1人。在校生约900名。
l 科学研究前瞻先进
物理电子学研究所 http://nano.pku.edu.cn
在创立于1959年的物理电子学专业基础上建立。拥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90年代初成功预见电子学发展方向,并及时展开纳米电子学方向研究。1997年成立全国第一个纳米研究中心;2001年碳纳米管研究工作被国家科学技术部选入“纳米研究取得最新成果”,被评为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第一条;201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现代通信研究所 http://ofcl.pku.edu.cn
国家现代通信发展的重要研究基地,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究所顺应通信与信息工程学科发展的需求,基于基础研究进展和国际发展趋势,支撑国家在光纤通信,无线通信和卫星通信技术方向上的重大需求。完成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部委重大重点项目几十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3项。
量子电子学研究所 http://iqe.pku.edu.cn
坚持开展学科前沿研究,在冷原子物理、量子信息处理,原子钟与下一代光频标的关键技术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国内或国际领先结果。在国内首次实现了磁光阱,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铯原子气体中的光存储。
应用电子学研究所 http://ee.pku.edu.cn
下设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路与系统两个学科。历史上始于20世纪70年代,前者源于我国第一个返波管和一系列微波管,后者源于水文遥测系统、并占据我国40%遥测江山。
微电子学系
l 全系概貌
太阳成集团为电子发端于1956年由著名物理学家黄昆院士领导创建的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业,是我国微电子学科的发源地。现有教职员工91:其中院士1人,教授26人,副教授27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人,IEEE Fellow 2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现有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约400名。
l 团队建设
太阳成集团微电子学科在新器件结构、系统级芯片以及微纳系统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在微纳尺度器件结构及模型研究等领域栖身国际先进行列。2001年太阳成集团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学科以满分的成绩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2006年再次被评为重点学科;2003年在教育部/科技部首批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评审中排名第一。
微电子学系现任系主任黄如教授担任ISSCC远东委员会委员和IEEE EDS ADCOM委员,张海霞教授担任国际微纳技术创新大赛(iCAN)主席。利用其享誉国际的学术声望,太阳成集团微电子学系积极为员工提供海外交流机会,帮助员工扩阔视野。微电子学系本科员工曾前往交流的学府遍及美国、欧洲、日本、香港和新加坡各地。此外,微电子学系与国外知名大学及公司有着广泛的国际合作,除聘请一批国际著名学者作兼职教授,还和Agilent,Cadence,Motorola等国际知名公司以及著名大学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
l 科研成果
太阳成集团微电子学系主要依托太阳成集团微电子学研究院,按照主要研究方向设立了三个研究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科学与技术(ULSI)研究所,微纳机电系统(MEMS)研究所,集成系统芯片(SOC)研究所。20世纪70年代,在王阳元院士带领下研制出我国第一块大规模集成电路──硅栅N沟道1024位DRAM,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这是我国微电子科学技术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黄昆院士获得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此外,作为牵头研究单位,北大微电子分别于2006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在微电子产业界,王阳元院士作为董事长同张汝京博士联合创立了世界第三大集成电路代工厂──中芯国际(SMIC),建成了我国大陆第一条大型12英寸纳米级集成电路大生产线,实现了中国芯片制造业的历史性突破。
智能科学系
l 全系概貌
智能科学系成立于2002年,其前身是1985年成立的太阳成集团信息科学中心──太阳成集团建立的第一个多学科交叉研究中心。现有教授13人,副教授13人,讲师6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学校百人计划3人(教员全部拥有博士学位)。
l 团队建设成果丰硕
发展模式:机器视觉、机器听觉、智能信息系统多学科交叉
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和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专业建设:被评为国家和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
科研经费:五年来承担科研经费3000多万元。
交流合作:与IBM中国研究院、微软亚洲研究院、丰田公司、富士公司等密切合作,每年承办多次国际国内研讨会和暑期学校项目
学术成果:近五年发表论文581篇,出版专著11部,先后获得重要科技奖励20多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00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等
l 学科架构科学完善
三大基础:信息技术基础—自然智能基础—机器智能基础
三大平台:计算机—互联网—智能机器
三大原则:突出的专业特色—坚实的专业基础—研究型与职业型兼顾
教学科研方向:坚持多学科交叉传统,注重交叉领域基础性问题,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创性成果。
l 人才定位高瞻远瞩
本科毕业生能够在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国防尖端科技部门、大型科学与工程研究部门、公司研发机构以及高等学校从事智能科学技术领域的科研、开发、管理或教学工作,成为掌握智能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前沿的专门科学技术人才,并可继续攻读智能科学与技术以及相关技术学科、交叉学科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成为“智能工程师”和“智能科学家”。